top of page
Recent Posts






Archive
Tags


龍目井
和平島上的「龍目井」原為自然湧泉,西班牙人用炸藥炸開並修築成方便取水的深井型式。 潔淨的水源為生活所必須,也是西班牙人能否繼續佔領雞籠的關鍵。為了解決用水問題,西班牙人在島上開鑿了許多井但都水質不良,有的帶有硫磺味,喝了會生病,甚至死亡,唯有一口井的水質特別純淨甘冽,即漢人...


福州街
當年在雞籠的漢人有許多是福州人從事建築與修造船的行業,所以「小澗內」亦被稱做「福州街」。 文獻顯示:「1632年當時約有120名福州工人集居此地,有福州厝之稱,後在明鄭時期才以福州街稱呼,是基隆第一個海商交易港埠。荷蘭人當時稱為雞籠街,街道不寬,長約一荷里,建築良好,有各式...


小澗內
雞籠的華人聚落「小澗內」(Parián),根據西班牙人的記載這兒兩旁屋簷交錯蔽天,狹窄的巷弄中販賣奇怪的東西讓空氣中充滿各種氣味。 黃麗生據《西班牙人在臺灣(1626-1642)》、《西班牙人的台灣體驗1626-1642:一項文藝復興時代的志業及其巴洛克的結局》(The...


聖薩爾瓦多城的生活
在聖薩爾瓦多城內美麗的花園中,原住民少女與菲律賓少年的音樂歌舞,這是短暫的美麗而無法永續經營。 聖薩爾瓦多城內有幾幢房舍供長官與士兵居住及做為軍火庫,廣場有美麗的花園,因為城堡內面積有限又缺乏肥沃的土壤與水源無法種植糧食,不得不改做花園,只能種花無法種植作物,這成了聖薩爾瓦...


桶方堡
「桶方堡」 (El Cubo)是防守八尺門水道的圓型堡壘,位於今社頭福德宮碼頭,負責監視進出水道的船隻與對岸要來島上的渡船。 八尺門水道位在和平島的東北方,是分隔和平島與台灣本島的一條狹窄水道,因為寬不足百米而被稱為「八尺門」,西班牙人將其稱為「小口」(boca...


聖薩爾瓦多城
西班牙人在占領北台灣期間於今天的和平島建造帶有4個稜堡的文藝復興式堡壘,命名為「聖救主城」( Fuera de San Salvador)。 「Fort San Salvador」(聖薩爾瓦多城)初建於1626年,至1636年擴建完成。設計者是Nicolás Bolen...


聖三位一體島的佈局
西班牙佔領下的聖三位一體島(La Santísima Trinidad ),自左依序為聖救主城、諸聖堂、西方人聚落、小澗內、巴塞人聚落、八尺門水道等。 本圖呈現西班牙佔領雞籠時的全貌,當時所謂的「雞籠」實際上是指今天的和平島,所謂「雞籠港」大概是指今天和平島南面的海岸與水域...


聖三位一體島的佔領宗教儀式
1626年5月16日,西班牙遠征艦隊的官兵站在礁岩上由神父主持宣布佔領的宗教儀式,命名為「聖三位一體」(Santísima Trinidad)。 卡冷貓的艦隊登陸雞籠島基本上沒有遭遇任何反抗。1626年5月16日,指揮官卡冷貓(Antonio Carreño de...


征台艦隊的槳帆船通過和平島海岸
1626年5月10日,西班牙征台艦隊中的一艘槳帆船(Galley)通過今和平島萬人堆海蝕平台前的海域。 1626年5月10日B馬丁略神父(Rev. Bartolomé Martínez, O.P.)與主駕駛加隸(Pedro Martín...


西班牙征台艦隊暫泊三貂角
1626年西班牙攻台艦隊暫泊三貂角(Santiago),兩艘槳帆船繼續前進,半天後發現雞籠灣,呼叫其餘船隻前往。 西班牙人早在1598年夏天就進行了第一次的征台行動,共出動兩艘船搭載兵員200多人在薩瑪第奧(Don Juan d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