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征台艦隊的槳帆船通過和平島海岸


1626年5月10日,西班牙征台艦隊中的一艘槳帆船(Galley)通過今和平島萬人堆海蝕平台前的海域。

 

1626年5月10日B馬丁略神父(Rev. Bartolomé Martínez, O.P.)與主駕駛加隸(Pedro Martín Garay)率領兩艘槳帆船與其他船隻分手,離開聖加大利納岬泊地後經過一個明顯的地標Punta de Monos(中譯「猴角」,即今鼻頭角),然後發現一個名為Babatangan的小海灣,約1「里格」 (註1) 的航行後發現一個港口,西班牙人將之命名為Santísima Trinidad(中譯「聖三位一體」,即今日和平島,昔日稱雞籠),隨即通知其他船隻跟隨進港 ,16日在島上舉行佔領儀式。 (註2)

此處有幾個問題值得討論,如果西班牙人已經擁有的羅留(Hernando De Los Rios)海圖,知道雞籠港灣的存在,並且知道那兒可以讓許多大船停泊避風,為何征台艦隊還會在三貂角停留,甚至以為可以成為基地,最後才發現不適合而離開?

其次馬丁略神父與主駕駛加隸先到雞籠港灣發現適合停泊,之後是如何通知其餘船隻跟上的?雞籠港與三貂角至少五個小時的航程 (註3) ,以當時的通信工具彼此能建立起聯絡嗎?是採用煙火?放炮?信鴿?或是原船開回通知?文獻沒有說明。

再者目前的文獻都沒有說明西班牙征台艦隊到底是由八尺門水道還是大口進入雞籠港。由於西班牙艦隊是沿台灣東岸航行,所以他們應該會先看到八尺門水道,而西班牙艦隊的兩艘槳帆船與12艘戎克吃水都很淺,進入八尺門水道應無問題,有非得繼續航行繞過社寮島才入港不可的理由嗎?

可能的羅留海圖過於粗略,無法提供近岸航行所需的資訊包括海岸地形與水深,因此征台艦隊仍不免摸索前進,甚至誤以為三貂角是雞籠灣,在航海科技尚未十分完善的當年這些都是有可能的。

---

註1: 鮑曉鷗,《西班牙人的台灣體驗 1626-1642,一項文藝復興時代的志業及其巴洛克的結局》,頁180。此處1「里格」(League)為古代歐洲及拉丁美洲常用之距離單位,譬如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撰寫的著名海洋冒險小說「海底兩萬里格」(20,000 leagues Under the Sea)。1里格=3海里,約等於5.5公里。

註2: 湯錦台,《大航海時代的台灣》(台北市:如果出版社,2011),頁154。

註3: 鮑曉鷗,《西班牙人的台灣體驗 1626-1642,一項文藝復興時代的志業及其巴洛克的結局》,頁358。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