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龍目井


和平島上的「龍目井」原為自然湧泉,西班牙人用炸藥炸開並修築成方便取水的深井型式。

 

潔淨的水源為生活所必須,也是西班牙人能否繼續佔領雞籠的關鍵。為了解決用水問題,西班牙人在島上開鑿了許多井但都水質不良,有的帶有硫磺味,喝了會生病,甚至死亡,唯有一口井的水質特別純淨甘冽,即漢人所稱之「龍目井」。龍目井位於島的東北側,由於和平島由西向東的山脈有如一條龍,當地人稱為「龍仔頂山」,而井恰在龍眼的位置,所以稱「龍目井」。根據《淡水廳志》記載:

龍目井在雞籠山麓,下臨大海,四周斥鹵,泉湧如珠,濆地而起, 獨甘洌冠於全臺。不知開自何時?大約荷蘭所浚也。 (註1)

不過1891年擔任按察使銜分巡台灣兵備道的唐贊袞在他的《臺陽見聞錄》承上段記載發表了不同的意見:

或云:荷蘭所浚。但其井相距府治千餘里,且生番出入之地,不能致也 。(註2)

唐認為荷蘭人不可能千里迢迢從台南跑到雞籠來鑿井,這個結論是對的,但理由卻錯誤,荷蘭人不僅統治南台灣的大員,還統治過北台灣的雞籠,唐贊袞身為駐台高官,還兼任台南知府,對雞籠的認識若此,豈不令人瞠目?

其實龍目井的出現早於荷蘭時代,原來為一自然湧泉,1626年西班牙人初佔領雞籠,在全島所鑿之井多是鹹水,只有此泉水質甘冽,為了取水方便於是用炸藥炸開修成深井以利取水,這就是「龍目井」的由來 (註3)。 今日看到的半圓形水泥掩體則是日治時代1935年為了防空而修築,所謂「西班牙式拱頂」的稱謂實為誇張,其實就是防空洞,包括鐵蓋與抽水馬達電線管路也都是近代加裝,原來是沒有的。

---

註1: (清)陳培桂撰,《淡水廳志》,卷13,頁53。(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382367(最後瀏覽日2019.12.31)),卷13,53。

註2:(清)唐贊袞撰,《台陽見聞錄,卷下,山水篇》(台北市:成文出版社,原刻本影印本,1983),頁250。

註3:鄧肇祥執行編輯,《JOY愛十三行,第六期》(新北市:十三行博物館),2017年,頁38。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