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海蟒甲與海豚


海蟒甲與海豚

雞籠的巴賽族能駕駛可搭載25~26人的大型「海蟒甲」到台灣東海岸與當地聚落交易,是台灣原住民唯一的海商民族。

 

在《台陽見聞錄》中有記載:

蟒甲以獨木為之,大者可容十三、四人,小者三、四人,划雙槳以濟,稍側即覆矣。番善水,雖波濤洶湧,如同兒戲,漢人鮮不驚怖者。惟雞籠內海蟒甲最大,可容二十五、六人,於獨木之外另用藤束板為輔於木之左右,尚存太古「刳木為舟,剡木為楫」之意。 (註1)

另外在《海東札記》中也有類似敘述:

螃甲者,剖獨木為舟也,大者可容十三、四人。小者三、四人 ,劃雙槳以濟,蠻奴習焉。雞籠內海所製最大。於獨木之外,另用藤束板輔於木之兩旁,可容納二十五六、人。 (註2)

以上的記載非常形像的說明雞籠巴賽族原住民的航海工具,與南島民族普遍使用的大型邊架艇十分類似,也唯有這樣的大型船隻才可能讓巴賽人遠航到蘭陽平原及花蓮去交易。這其中比較有爭議的是對「獨木舟」的定義。郁永河在《裨海記遊》中對於他來台北盆地採硫磺時見到當地原住民所划的小舟有以下記載:

獨木鏤成,可容二人對坐,各操一楫以渡,名曰『莽葛』,蓋番舟也…..(註3)

不僅郁永河,這也是許多人對莽甲、艋舺,或Bangka的印象,即以一根圓木刨空而成的小舟。相較於蘭嶼達悟族的拼板舟,這種獨木舟似乎技術程度比較原始,因此對於海莽甲的存在產生懷疑,如何能找到如此巨木來刨成一艘可搭乘近30人的大型獨木舟?

獨木舟轉型為拼板舟或更先進的木船建造方式都是因為當地森林資源缺乏或已開發耗盡,不得不利用工藝節省木柴的做法,但海莽甲的概念並非如此,我們觀察南太平洋原住民的大型邊架艇,浮體部份多仍是小型獨木舟,然後在兩個浮體上面搭建平台供多人搭乘。由於獨木舟不直接供人乘坐,所以不必隨著搭載人數的增加而加大到難以獲得材料的困境。

大型邊架艇還有一個名詞「聚落型航船」,根據南島起源說早年台灣的原住民就是搭乘這種航海工具離開台灣分佈到太平洋各島嶼,現在當地所使用的大型邊架艇就是源起於台灣。這種聚落型航船用上萬支麻竹與木柴捆紮而成,底部吸水重而壓艙,甲板鋪麻竹葉種植稻米蔬菜供沿途食用,並建有房屋可供居住,到了島嶼房屋可直接搬上陸地變成村落。聚落型航船在凱達格蘭語的發音是Chilung,與凱達「格蘭」或「雞籠」的關係引人聯想。 (註4)

迪士尼2016年的動畫電影「海洋奇緣」(Moana)對於南島民族如何駕駛邊架艇有非常細膩的描述,是很好的學習輔助材料。邊架艇到底有無出現在台灣目前無論那一種說法都缺少出土文物證明,但以巴賽族的活動範圍卻是合理的推論。

---

註1: (清)唐贊袞撰,《台陽見聞錄,卷下,山水篇》,〈台北市: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1996年〉 註2: (清)朱景英,《海東札記》,〈台北市: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1996年〉 註3: 郁永河著、方豪校,《裨海紀遊》(台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859年)卷中,16。 註4: 林勝義、何顯榮,《從舟船及航海瓷會探討台灣先民的史前文明》(台北市:飛碟探索雜誌第27期,2004年3月),頁4-5。

bottom of page